

亲爱的同学们,又到一年315,这是消费者权益的“守护日”,是我们对不良消费说“不”的关键时刻。新时代,我们的消费场景越来越丰富,也更容易掉进消费陷阱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聊聊那些常见的消费骗局,以及如何机智维权。

3.15消费者权益日,即国际消费者权益日,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。其目的是扩大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宣传,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的合作与交往,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。

网购是大家日常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,但一不小心就可能遭遇“卖家秀与买家秀”的尴尬。有同学网购衣服,收到后发现面料粗糙、版型奇怪,和网页图片完全不一样;还有同学买电子产品,收到残次品。当找到商家理论,遭遇“ 已读不回”或被“色差是正常的”“轻微瑕疵不影响使用”等借口敷衍,就是不肯给我们解决问题。

很多同学为了提升自己,报名参加一些技能培训课程。这时,要小心培训贷的陷阱。一些不良培训机构以“低门槛、高回报”为诱饵,让你先贷款支付学费,承诺学完后能轻松找到高薪工作。可等你交了钱才发现,不仅课程质量差,就业推荐也是空头支票。一旦你背上贷款,还款压力就接踵而至。

一些小餐馆、理发店、打印店等,也藏着不少消费陷阱。到餐馆用餐后,结账时发现多算钱,你质疑时他们才说算错了;理发店办卡容易退卡难,有的甚至突然关门,卷款跑路;打印店看似价格便宜,却在复印量上动手脚,或者加收莫名其妙的费用。

在高校,一些二手交易群很受欢迎,能淘到不少性价比高的物品。但其中也藏有风险,有的卖家故意隐瞒物品缺陷,比如二手电脑,到手后才发现有严重的硬件问题;有的则在交易过程中,以各种理由要求先付款再发货,一旦付款,卖家就失联。还有一些不良卖家,用假冒伪劣产品冒充正品二手货,让买家防不胜防。

小吃摊和餐馆,是大家课余解馋的好去处。可有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,食材新鲜度大打折扣,餐具清洗并未达标。还有部分餐馆卫生条件堪忧,后厨垃圾随意堆放,食材随意摆放,没有基本的防虫防鼠措施。同学们在享受美食时,一定要选择卫生条件好、有正规经营许可证的商家,别让美味变成“危险”。

1.保留证据:无论是购物小票、聊天记录、还是合同协议,这些都是维权的关键证据,千万不能丢。
2.与商家协商:发现问题后,第一时间和商家沟通,明确表达你的诉求,要求合理赔偿或解决方案。
3.向平台投诉:如果是网购,可向电商平台反映情况,平台一般会有相应的处理机制。
4.拨打12315:当其他方法都行不通时,拨打12315热线,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每年315的公示名单,都让我们触目惊心。作为大学生,我们不仅要学会理性消费,更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。无论是线上购物还是线下消费,我们都应时刻保持警惕,了解相关法律法规,勇于对侵权行为说“不”。让法律的力量融入每一次消费抉择,让我们在消费的道路上,步伐更加坚定、安心、踏实。
机械工程系
2025年3月15日
转载来源| TUTE汽车青年 排版 | 李昊泽 审核: 保俊 袁丽男 马逸群 魏延波